中医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
有着上千年的历史
其庞大的诊疗体系
无论是单独的中药治疗还是中医护理
均可对诸多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
为了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中医护理技术
了解中医养生
达到强身健体、早日康复的目的
中医科护理团队
针对科室常见疾病
所对应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
为大家进行总结和介绍
中医内科护理范围
中医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岁月发展和沉积,作为我国的传统疗法,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引发的疾病按照相应的标准,进行了分类,主要可包括内科、妇科、儿科和外科几类。其中的内科主要诊疗的范围包括肺系疾病,比如常见的感冒、咳嗽、肺部胀气、哮喘等疾病。心系疾病,比如常见的心悸心促、胸部疼痛麻痹、失眠、痴呆、癫狂等疾病。脾胃系疾病,包括胃炎、胃溃疡、胃痛、胃胀气、腹痛、腹胀、泄泻和呃逆等。肝胆系疾病可包括黄疸、眩晕、中风、惊厥、胁痛和鼓胀等。肾系疾病包括水肿、遗精、大小便不通和淋证等。气血津液系疾病包括郁结、消渴、过度劳累、发热等。肢体类包括痉挛、抽搐、腰痛和震颤等。
01
针灸
针灸在中医内科护理使用率中占有一定的比率。该护理技术包括耳针和水针,以及艾条灸。其中的耳针法主要采用针刺或者其他物品(菜籽)来刺激耳廓上与五脏六腑相互对应的穴位或者反应点,通过与药物联合进行辅助干预,缓解或者改善内科相关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,经过疏通脏腑气血运输,来恢复或者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,进而实现治疗目的。耳部有炎症或创伤,以及有流产孕妇禁用,行针后会伴随有热麻和胀痛感。水针即穴位注射,通过往穴位注射药物,来借助针刺和药物互相渗透促进药理发挥。局部皮肤感染、疲劳和精神过度紧绷以及腹中空虚者禁用。
艾灸则将干净的艾绒点燃后,在穴位附近来回炙烤,通过刺激热敏点,来实现消肿散结、祛湿散寒和治病效果。存在热证和阴虚禁用。针灸操作全程需要贯彻无菌操作,并连续关注患者反应,若患者自述不适,则立刻停止动作。
02
拔罐和刮痧
拔罐,借助罐工具并联合热力,通过负压来使罐吸附在人体相关皮肤穴位中,以此来实现温经通络、消肿止痛和吸毒排脓等效果。该法对高热抽搐痉挛,以及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、孕妇和皮肤溃疡,以及水肿者禁用。拔罐操作需选择肌肉较厚部位,拔罐后的小水泡一般自行恢复,较大的可采取注射吸出,并给予消毒敷料促进恢复。
刮痧,指的是借助牛角刮板和瓷器匙等边缘钝滑的器具,在人体皮肤来回力作用,促进刮痧部分出现皮下瘀斑,以此来缓解高热、腹痛腹泻等症状,并将脏器肺腑的污秽劣之气排出体内,进而实现周身气血通畅。一般而言,体型过于瘦弱和皮肤发生病变者禁用。刮痧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,用以预防风寒侵入,影响干预效果。
03
穴位按摩
穴位按摩在中医护理中十分常见,通过直接将力(均匀和持久且温柔的力)作用于关节或者穴位处,可借助疏通经脉和刺激气血流通,来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关节灵活性,实现缓解临床症状,强身健体的目的。对于存在出血性疾病、经期患者或者孕妇,以及皮肤皮损,并伴随有瘢痕者禁用。
04
情志护理
情志,指的是机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,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。中医则将情志总结和归纳为人的心理活动,认为情绪变化可参与内科疾病。一般而言,人有七情,分别为喜、怒、 惊、思、悲、恐、忧。七情的转换与人体脏腑的活动关系密切,其对脏腑对应,可分为五志。怒对应肝脏、喜对应心、思对应脾、忧对应肺、恐对应肾。
基于此,中医内科在对患者施加药物治疗,以及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的时候,往往对其实施情志干预。患病后,无论是症状的折磨还是内心对疾病得的恐惧和抗拒,都有可能导致思虑过重,情绪应激,进而产生不良情绪,不仅加重病情,还有可能会降低效果。因而在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时,可通过向其进行进行健康宣教,提升疾病病因和治疗知识了解程度,介绍中医护理技术,来促使其放松身心,克服焦躁。此外,可借助养生养心、安心凝神或者焦虑转移来实现情志调和,以此来实现维持气血功能和疾病康复。
05
饮食和运动
饮食干预应多样化和合理化,不暴饮暴食,过度节食,避免导致胃酸的过度分泌,以及代谢能力障碍。可适当在饮食烹制中适量加入少许可凉血散热,驱寒活血的药材。指导患者适量运动,八段锦和太极拳都是十分理想的,可舒展筋骨,提高关节灵活性,疏通气血。在进行日常运动锻炼的时候,按身体情况决定频率或者强度,保持合适的运动量,用以促进机体阴阳气机的平衡,更好地推进肺腑的运作。
综上,可看出中医内科治疗的范围较广,其主要医治范围集中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,而五脏六腑和机体各部位的经络都有着对应关系。基于此,针灸、按摩和刮痧和以及拔罐等中医技术,被纳入到中医内科护理中,借助这些技术,可帮助患者调节气机和疏通经络,同时配合药物治疗,以及饮食、情志和运动干预,可更好地促进其治愈疾病并康复。